」 回過頭來看,黃文財的「資歷」當然可以當民眾黨媒體總監,但是,柯文哲希望外界想像的,恐怕是民眾黨放眼高雄,國民黨變成「小白」,甚至被民眾黨吃掉。
」 原以為會是誰,原來還是那人。台南的特色如果說是鳳凰,台北的風格,就要算杜鵑了。

可是,自小即聽他們這樣吟唱: 五湖四海皆兄弟—— 想來,我們豈有不如他們高情的? 花收到了。附上近照乙幀,幾年不見,還能相認否? 大信敬上 附的是一張學士照,貞觀不能想像,當年看《仇斷大別山》,燒破蚊帳的男生,如今是這樣的泱泱君子,堂堂相貌。她坐定下來,其實並未真定,她感覺自己的心撲撲在跳。紅紅的臉,露出一排白牙齒。但是妳知道嗎?鳳凰花在台南府,才是鳳凰花,杜鵑花也唯有栽在台北郡,才能叫做杜鵑花,若是彼此易位相移,則兩者都不開花了。
聽得她開口問道: 「大信有無與阿仲寫信?」 「有啊,都是他在教的。考上第一志願時,讓他好好答謝先生。隨著三、四集的播出,社群媒體上的討論文章不見減少,甚至有更蓬勃的景象。
僅以抗日事件來說,台南漢人與平埔族Taivoan人(大武壠族)建立的「大明慈悲國」,因為宗教與民族因素,被國民政府收編為抗日行為。台灣原住民向來只有領地、族群跟部落的概念,沒有現代民族國家的觀念,他們被寫進歷史的行為,常跟傳統史觀所謂的民族大義毫無關係。不知道還好,一旦進入公眾的視野,自然就會沸騰。瑯嶠十八社以原住民邦聯的姿態,由「斯卡羅」四大社統治屏東旗下各社,範圍甚至包括泉漳粵等漢人流民聚落。
而改編此事件的《斯卡羅》一出,自然就勾起中壯年以及「天然獨」年輕人的興趣。眾多英雄事蹟一如羅妹號事件,不為台灣人所知。

瑯嶠十八社就跟過去台灣遍布全島的原住民王國(例如大肚王國)一般,如古代中國的春秋戰國,群雄割據。即使是非漢人本位的霧社事件,按照賽德克族發動的主要理由,是莫那魯道的兒子為了解決自己的婚外情事件,以族內的文化規範「gaya」所發動的戰事。然後護航者跟批判者戰成一片,各自維護自己立場。綜合網路上對《斯卡羅》一、二集的討論,不外乎兩個方向。
它不但證明了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,而且還讓台灣浮上19世紀的國際政治舞台(東亞貿易、日本侵略、捲入帝國間的角力)。也就是說,羅妹號事件是一個在「中國認同」與「台灣認同」的意識形態對立下,很好被台灣認同者拿來做政治宣導的歷史事件。而台灣的內部衝突,類似泉漳械鬥、閩客械鬥,多元族群在無主之地開墾的先人事蹟,同樣跟國家認同無關,切面也小,較屬民間故事的範疇。但羅妹號事件涉及的不僅是斯卡羅酋邦內部多元族群的相對關係,殺外國船員所引發的國際事件,把大清國、美國都牽扯進來,還因為南岬之盟,讓瑯嶠十八社這個原住民邦聯變成大清國無法統治的區域,這種變相獨立的歷史存在,就成了挑戰台灣人「中國一統」歷史認知的上好題材。
可以說,《斯卡羅》構成的討論與關注本身就是一種政治現象。出人意料的是,《斯卡羅》一、二集僅僅播出一天,隨即在網路上形成廣泛討論,並在Netflix上打敗具有眾多收視群的韓劇,衝上戲劇排行榜首位。

《斯卡羅》以每周末上映兩集的方式,預計於一個半月內播畢,並同時於線上串流平台Netflix上架,每周兩集。美國商船羅妹號在屏東擱淺,船員者誤闖原住民政治實體「斯卡羅」的領土,原住民將美籍船長等13人處決,繼而引發美國對台灣原住民發動戰爭的歷史事件。
2. 大清國主權不及原住民領地的事實為各國所知,也令台灣受到列強覬覦,造成1874年日本發動「牡丹社事件」,其成果讓日本訂下奪下台灣的軍事國策,使台灣在1895年成為日本殖民地。早在荷蘭時期,東印度公司就以「瑯嶠君主」稱呼部落首領。在大中國的一統史觀下,這些原生於台灣土地的歷史,全都不被教育體系所傳播。Photo Credit: 公視 突破大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觀 《斯卡羅》改編自陳耀昌的歷史小說《傀儡花》,內容描述發生於1867年3月的「羅妹號事件」。從荷蘭東印度公司、大清國,到大日本帝國,台灣真正被殖民者統一的時刻是1933年4月22日,布農族拉荷阿雷和塔馬荷社,跟台灣總督府達成歸順的協議。導演一樣是曹瑞原,製作規模、創作者都不變的狀態下,《斯卡羅》引發全民關注,是值得討論的現象。
也就是說,目前網路上爭辯的兩派,無論對《斯卡羅》叫好或罵壞,都不能否認,羅妹號事件隱含的「打破大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觀」,就是最勾起大眾興趣的點。所以40歲以上的台灣民眾,除非自己接觸台灣史,否則都不知道羅妹號事件。
一個是「激起全民對台灣史的興趣」,另一個是「敘事破碎、人物扁平,以連續劇標準來說,難看死了」。《斯卡羅》於2019年3月12日,也就是劇中核心主題「羅發號事件」152週年時開拍,並在2021年8月播出。
它能激起的話題,不是歷史,而是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政治討論在此之前,台灣一直都處在沒被統一的狀態。
導演一樣是曹瑞原,製作規模、創作者都不變的狀態下,《斯卡羅》引發全民關注,是值得討論的現象。它能激起的話題,不是歷史,而是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政治討論。《斯卡羅》是公視的旗艦戲劇,源起於2017年公視宣布改編陳耀昌小說《傀儡花》,以大河劇形式製作12集的電視連續劇,這是仿照NHK的大河劇模式,在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補助下,以每集約新台幣1550萬、共斥資約兩億的預算製作《斯卡羅》。隨著三、四集的播出,社群媒體上的討論文章不見減少,甚至有更蓬勃的景象。
《斯卡羅》以每周末上映兩集的方式,預計於一個半月內播畢,並同時於線上串流平台Netflix上架,每周兩集。台灣原住民向來只有領地、族群跟部落的概念,沒有現代民族國家的觀念,他們被寫進歷史的行為,常跟傳統史觀所謂的民族大義毫無關係。
綜合網路上對《斯卡羅》一、二集的討論,不外乎兩個方向。所以40歲以上的台灣民眾,除非自己接觸台灣史,否則都不知道羅妹號事件。
在大中國的一統史觀下,這些原生於台灣土地的歷史,全都不被教育體系所傳播。可以說,《斯卡羅》構成的討論與關注本身就是一種政治現象。
出人意料的是,《斯卡羅》一、二集僅僅播出一天,隨即在網路上形成廣泛討論,並在Netflix上打敗具有眾多收視群的韓劇,衝上戲劇排行榜首位。即使是非漢人本位的霧社事件,按照賽德克族發動的主要理由,是莫那魯道的兒子為了解決自己的婚外情事件,以族內的文化規範「gaya」所發動的戰事。早在荷蘭時期,東印度公司就以「瑯嶠君主」稱呼部落首領。Photo Credit: 公視 突破大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觀 《斯卡羅》改編自陳耀昌的歷史小說《傀儡花》,內容描述發生於1867年3月的「羅妹號事件」。
它的效應不僅在戲劇本身的好壞,更多的是各方人士對於台灣本土意識現狀的各種反應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(公視提供) 以台灣主體視角為主的上好題材 台灣史裡的眾多事件都很容易被放置在框架內詮釋。
而台灣的內部衝突,類似泉漳械鬥、閩客械鬥,多元族群在無主之地開墾的先人事蹟,同樣跟國家認同無關,切面也小,較屬民間故事的範疇。而改編此事件的《斯卡羅》一出,自然就勾起中壯年以及「天然獨」年輕人的興趣。
斯卡羅領袖來自台東「知本社」的少數卑南族,他們征服排灣族各部落,並開放土地讓漢人墾租。羅妹號事件本身是小事,甚至在改版前的國民政府歷史課本都不曾提到。